《医理真传》阴虚问答20:脱肛辨治探析
一、脱肛证治的理论溯源
中医对脱肛的认识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植根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脱肛一症,虽病位在肛肠,却与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虽未直接提及“脱肛”病名,但其“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下者举之”等论述,为后世论治脱肛奠定了理论基石。
历代医家多从气虚下陷立论,认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是核心病机,如《脾胃论》强调“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指出脾胃功能失调在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而《医理真传》独辟蹊径,提出“脱肛原有阳虚阴虚之别”的核心观点,突破了单一气虚论的局限,将脱肛的病机认识推向阴阳两分的新高度,为临床辨证提供了更精准的理论指导。
1.脱肛的病名与病因病机概述脱肛在中医古籍中又称“直肠脱垂”“肠颓”“截肠”,属“气陷”“脱肛”“肠痔”范畴。
其核心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虚不能升提固摄,致直肠滑脱不收;或肾气亏虚,关门不固,摄纳无权而发为脱肛。
实者则与湿热下注相关,湿热蕴结肛肠,气机阻滞,脉络瘀滞,迫肛外脱。《景岳全书》指出“脱肛非全虚症,亦有因湿热者”,强调了实证的存在;
《临证指南医案》则提出“中气不足,湿热下注”的本虚标实观点,认为临床需审证求因,不可一概而论。
此外,长期便秘、久泻久痢、分娩过度、小儿禀赋不足等因素,也可导致气血耗伤,升提无力,诱发或加重脱肛。
2.《医理真传》对脱肛的阴阳分治思想《医理真传》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脱肛当分阴阳论治的学术思想。书中明确指出:“夫脱肛一症,原有阳虚阴虚之别。”
对于阳虚脱肛,其病机为“元气衰极,不能约束也”,临床以“困倦无神,渴必饮热,阴象全见”为特征,治疗“法宜温中”,通过温补阳气以恢复脏腑固摄功能;
对于阴虚脱肛,则强调“由于下焦火旺,逼出也”,患者多“精神不衰,渴喜饮冷,热象全见”,治以“滋阴泻火”。
这种阴阳两分的辨证思路,打破了以往多从气虚立论的单一模式,尤其重视阴虚火旺这一病机,如原文所言:“此症即阴虚火旺也,火上逼肺,故喘,火下逼肠,故肛出”,将肺与大肠的病理联系及火热为患的病理机制阐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辨治脱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二、脱肛的阴阳辨证要点脱肛一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然其辨证总以阴阳为纲。《医理真传》明确指出阳虚与阴虚脱肛的本质区别,强调“治者务要认定阴、阳实据”。临床需通过神色、寒热、二便、舌脉等多方面综合辨识,方能准确把握病机。阳虚者多属虚寒,以阳气衰微、固摄无力为核心;阴虚者多为实热,以火邪内盛、迫津外泄为关键。此外,脱肛常继发于“大泻大痢之后”,病久易致虚实夹杂、阴阳两虚,临证需详加甄别,避免误诊误治。
辨证要点
阳虚脱肛
阴虚脱肛
神色
困倦无神,精神萎靡
精神不衰,烦躁不安
寒热喜恶
畏寒肢冷,渴必饮热
肛门如火,渴喜饮冷
二便
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大便干结或热痢,小便短赤
舌脉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伴随症状
少气懒言,面色㿠白
气粗而喘,面红目赤
1.阳虚脱肛的临床特征与辨证依据阳虚脱肛多因久病体虚、年老体衰、劳倦伤脾或过用寒凉药物,导致元气衰极,阳气亏虚,不能约束肛肠而致。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
·肛肠脱出后不易回纳,需用手托扶,脱出物色淡质软
·全身症状可见困倦无神,少气懒言,面色㿠白或萎黄
·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得温则舒,遇寒加重
·口渴但喜热饮,或饮入即吐,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细弱
2.阴虚脱肛的病机与症状辨识阴虚脱肛的核心病机为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大肠之火亦旺,火热之邪上攻下迫,导致“火上逼肺,故喘,火下逼肠,故肛出”。《医理真传》强调此症“热象全见”,其临床症状辨识要点如下:患者肛肠脱出迅速,脱出物色红灼热,肛门坠胀疼痛如火烧灼;全身伴有气粗而喘,咳嗽痰少黄稠,胸胁胀痛;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此症虽属阴虚,实则以“火旺”为标,故治疗需以清热泻火为主,兼以滋阴润燥,方合病机。
3.阴阳两虚与虚实夹杂证的鉴别脱肛日久或反复发作,易致阴阳两虚、虚实夹杂之证,临床需与单纯阳虚或阴虚脱肛相鉴别。阴虚兼气虚者,既有肛门灼热、渴喜饮冷等热象,又兼少气乏力、脱肛下坠等气虚表现,治宜清热泻火与益气升提并举,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基础上加黄芪、党参;阳虚兼湿热者,可见畏寒肢冷与肛门肿痛、大便黏滞不爽并见,治当温阳健脾与清热燥湿同施,如附子理中汤加黄柏、苦参。此外,“大泻大痢之后”易致阴阳两虚,症见肛门时脱时收,遇寒加重,遇热亦甚,兼见口干咽燥与畏寒肢冷并见,治需阴阳双补,可合用金匮肾气丸与增液汤化裁。
证型
核心症状
病机关键
治则
阴虚兼气虚
肛门灼热,脱肛下坠,神疲乏力,舌红苔薄黄
阴虚火旺,中气下陷
滋阴泻火,益气升提
阳虚兼湿热
畏寒肢冷,肛门肿痛,大便黏滞,舌淡苔黄腻
阳虚湿阻,湿热下注
温阳健脾,清热燥湿
阴阳两虚
肛门时脱时收,口干咽燥,畏寒肢冷,舌淡红少津
阴阳两虚,固摄无权
滋阴补阳,涩肠固脱
三、阴虚脱肛的核心方剂解析针对阴虚火旺型脱肛,《医理真传》提出以苦寒泻火为核心治则,推荐大黄黄连泻心汤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代表方剂。两方虽均能清热泻火,但前者专于直折三焦邪热,后者长于升清止泻兼清里热,临床需根据病情轻重与兼夹症状灵活选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方剂具有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改善直肠黏膜血液循环、增强括约肌收缩功能等作用,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1.大黄黄连泻心汤:组方、方解与适应证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一两、黄连五钱组成,为《伤寒论》治疗“心下痞,按之濡”的经典方剂,《医理真传》创造性将其活用为阴虚脱肛的主方。方中大黄苦寒沉降,直泻胃肠实热,荡涤积滞,兼能凉血止血;黄连苦寒清泄,善清心胃之火,尤长于清肠燥湿。二药相须为用,共奏苦寒泻火、清三焦邪热之功,使上炎肺火与下迫肠火并去,从而缓解“火上逼肺而喘,火下逼肠而肛出”的病理状态。
组成
功效
主治
大黄一两
泻热通腑,凉血止血
胃肠实热,大便干结,肛门灼热,血热妄行之出血
黄连五钱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心胃火旺,口舌生疮,胃肠湿热,痢疾泄泻,肛门肿痛
2.葛根黄芩黄连汤:临床应用与加减规律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原方主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方中葛根甘辛凉,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共奏清热止利、升清止泻之功。针对阴虚脱肛,葛根的升清作用可助直肠回纳,芩连的苦寒之性则能清泻大肠实热,使“下焦火旺”得平。临床应用时,若见阴虚明显,可加玄参、麦冬滋阴润燥;热邪较重者,加栀子、黄柏增强清热之力;兼见气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益气健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方具有显著的抗炎、抑菌作用,能有效减轻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改善直肠脱垂伴随的炎症反应。
四、临床辨治思路与实践应用阴虚脱肛的治疗需立足动态病机变化,结合疾病发展阶段与患者体质差异,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火热湿邪搏结肠道,治当急则治标;慢性期以本虚为要,阴亏火伏耗伤正气,需标本兼顾。临证时需灵活运用经方,并根据兼夹证候随证化裁,同时配合外治法与生活调护,方能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1.阴虚脱肛的分期治疗策略阴虚脱肛的病程演变可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治疗需遵循“先标后本”原则。急性期多因饮食辛辣、情志化火或外感热邪诱发,症见肛门红肿灼热、脱出物嵌顿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此时湿热火毒为主要矛盾,治宜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蒲公英、败酱草,待热势缓解后再转养阴扶正。慢性期则表现为肛门反复脱出、灼热隐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病机以肺肾阴虚、虚火内扰为主,治疗当滋阴泻火、兼以升提,可用知柏地黄丸合增液汤,酌加升麻、柴胡轻清升举,使阴复火平而气机调畅。
2.典型病案解析与用药经验患者男性,38岁,主诉“反复脱肛3月,加重伴肛门灼热1周”。就诊时肛门脱出约3cm,色红肿胀,触之灼热疼痛,伴咳嗽气粗、痰黄黏稠,口干苦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3日一行。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辨证属阴虚火旺、湿热下注之脱肛,治以清热泻火、利湿通便。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0g(后下),黄连6g,黄芩12g,葛根15g,玄参15g,苦参10g。服药2剂后,大便通畅,肛门灼热减轻,脱出物可自行回纳;续服3剂,去大黄加知母10g、麦冬12g滋阴润燥,1周后诸症基本缓解。随访3月,嘱其避免久坐久蹲,少食辛辣,未再复发。
3.合方应用与随证加减技巧·阴虚兼气虚证:症见肛门灼热与神疲乏力并见,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无力,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补中益气汤,去柴胡之升散,加桂枝5g助黄芪升提中气
·阴虚兼湿热证:肛门坠胀灼痛、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原方加黄柏10g、苦参10g、地肤子15g清热燥湿,或合用槐角丸增强凉血止血之力
·阴虚兼肠燥证:大便干结如羊屎、脱出物干涩难纳,加火麻仁15g、郁李仁12g、生首乌20g润肠通便,避免苦寒攻下重伤阴液
·小儿阴虚脱肛:症轻邪浅者,可用张锡纯升陷汤加减,以黄芪10g、知母6g、桂枝3g、桔梗3g补气升陷,酌加生麦芽8g疏肝健脾,顾护稚阴之体
五、鉴别诊断与临证注意事项脱肛一症需与肛肠科其他常见疾病如痔疮、直肠息肉相鉴别,避免因症状相似而误诊误治。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同时需警惕治疗禁忌与误区,配合科学的生活调护,方能标本兼顾,防止复发。
1.脱肛与痔疮、直肠息肉的鉴别要点脱肛、痔疮、直肠息肉均可出现肛门肿物脱出,但三者在脱出物形态、伴随症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可通过以下要点鉴别:
鉴别要点
脱肛(直肠脱垂)
痔疮
直肠息肉
脱出物形态
圆柱形或圆锥形,表面光滑,为直肠黏膜或全层,多呈环状脱出
单个或多个团块状肿物,表面紫红或暗紫,多带蒂,呈颗粒状突起
单个或多个带蒂小肿物,表面光滑,质地柔软,颜色鲜红或淡红
疼痛特点
脱出后肛门坠胀、灼热或隐痛,无明显周期性
内痔一般无痛,外痔或混合痔嵌顿时疼痛剧烈,呈周期性发作(如排便后疼痛)
一般无痛,若息肉蒂长脱出肛门外,可伴轻微坠胀
出血情况
较少出血,或仅见黏膜充血、糜烂少量渗血
内痔常见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与大便不相混
大便时可带血,血色鲜红,量少,附着于大便表面
回纳难度
轻度可自行回纳,重度需手托复位,甚至嵌顿
排便后多可自行回纳,严重者需手托复位
蒂长者排便时脱出,便后多可自行回纳
指诊和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脱肛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松弛、堆积,肛门括约肌松弛;痔疮指诊可触及柔软团块,退出时有指套染血;直肠息肉指诊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光滑肿物,活动度好。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脱出物的来源、形态及黏膜情况,为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2.阴虚脱肛治疗的禁忌与误区阴虚脱肛的治疗应以滋阴泻火为核心,若辨证不清、用药不当,易犯以下禁忌与误区:误用温补药物是临床常见错误,如对肛门灼热、渴喜冷饮的阴虚患者使用附子理中汤等温中散寒之剂,会导致“火上浇油”,加重内热炽盛,使脱肛更难回纳,甚至引发黏膜溃烂出血。苦寒药物虽为清热泻火之主药,但需中病即止,不可长期大量使用,如大黄、黄连久服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苦寒伤阴”,反致阴液更亏,形成恶性循环。
“见脱即升提”是另一常见误区,部分医者不论阴阳虚实,一概使用补中益气汤等升提之品。殊不知阴虚脱肛本因火旺下迫,若误用升麻、柴胡等升散药物,可能加重气机逆乱,使火热之邪上冲,出现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变证。治疗时应在清热泻火基础上,佐以少量升清药物,如葛根,既能升提清气,又不助热伤阴,方为稳妥。
3.生活调护与预防复发措施阴虚脱肛患者的生活调护对巩固疗效、预防复发至关重要。饮食上宜清淡,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之品,严格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煎炸油腻(如炸鸡、薯条)及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以免助热生火。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便秘者可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必要时用麻子仁丸等润下之剂,忌用峻下通便药物;腹泻者需及时治疗,防止久泻耗伤阴液。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久蹲厕所(每次排便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防止腹压骤增导致脱肛。坚持进行提肛运动,每日2 - 3次,每次10 - 15分钟,通过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增强其收缩力,改善直肠脱垂状况。
儿童患者应注意纠正营养不良,增强体质;老年患者需积极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易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此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化火,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液,也是预防复发的重要环节。
20问曰:大肠脱出数寸,肛门如火,气粗而喘,欲饮冷者,何故?答曰:此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大肠之火亦旺也。
夫脱肛一症,原有阳虚阴虚之别。
阳虚之脱肛者,由元气衰极,不能约束也。其人必困倦无神,渴必饮热,阴象全见,法宜温中。
阴虚之脱肛者,由于下焦火旺,逼出也。其人精神不衰,渴喜饮冷,热象全见。
然此二症,多起大泻大痢之后,治者务要认定阴、阳实据,自然获效。
此症即阴虚火旺也,火上逼肺,故喘,火下逼肠,故肛出。
法宜滋阴泻火,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黄连黄芩汤亦可,解见上。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一两,黄连五钱
用药意解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一方,乃泻火之方也。
仲景以此方治心下痞满,按之濡者。是因无形之热邪,伏于心下,而以此方泻之也。今借以治此症,似亦未切,不知大黄、黄连苦寒,能泻三焦邪热,此病既因热上攻肺,而喘症生,热下攻肠,而脱肛作,得大黄、黄连之苦寒泻火。火邪一去,上下自安,亦握要之法也。
阐释:脱肛有阴虚阳虚两种,阳虚宜温中,阴虚重泻火,必须辨症用药,此病肛门如火,兼气喘饮冷,故断为元阴不足于肺,肺火旺而大肠之火亦旺,法宜滋阴泻火,而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或葛根黄连黄芩汤,亦可谓善于活用成方。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原以治心下痞满,按之濡者,是泻心下无形之热邪,二药均苦寒泻火,能消三焦邪热,分言之则大黄善泄肠胃之火,黄连能清心肺之热,用以治脱肛兼喘,诚属对症之方。现用此方以治疗多种炎性肠胃病,和一般突发的充血性疾病,包括痔疮出血,均有良效。葛根黄连黄芩汤,如前所解,亦清热泻火之良方,方中葛根苦寒而能升散,用治此病似更合适。
至于阳虚之脱肛,笔者经验,用补中益气汤重加升麻,再加粟壳,治无不效,或用附子理中汤加升麻,粟壳治之亦可。此二方对治妇女子宫脱垂亦有良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超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介绍 想买新能源汽车的可以了解收藏一下(上篇)
下一篇:没有了